石亚超,中共党员,2014届医学技术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自毕业至今,立足农村,一直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现任方城县柳和镇卫生院党支部书记。2022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得者。

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石亚超毕业后,到基层乡镇卫生院当起了一名医生。他来自农村,深知基层医疗机构缺少医技人员,再加上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薪资待遇低,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更是难以留住人才,而他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服务广大乡亲们。他在高考结束后第一志愿就填报了医学专业,毕业后毫不犹豫选择了乡镇卫生院。11年来,他视单位如家,视基层群众如亲人,与妻儿聚少离多。辗转三个乡镇,他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态度得到了上级和乡亲们的认可,他也从基层卫生院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成长为卫生院党支部书记。11年来,他服务基层的初心依然不变,多次放弃回县城工作的机会。11年来,他栉风沐雨、辛苦奔波,他把人生中最精彩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广袤的基层天地;寒来暑往、岁月更续,用自身的严格要求和精湛的业务为广大群众做好服务,赢得了乡亲们的称赞与信任。
勤奋好学,积极进取。从医以来,石亚超在影像技术领域勤奋耕耘,积极探索,像海绵一样吸纳新知,如钉子一般钻研新术、精益求精。他不仅按时完成日常的医学继续教育学习任务,积极参加各级单位组织的医学培训,还利用大量业余时间去广泛涉猎社会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持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术及业务水平,牢固掌握医学的新进展、新知识、新技术。
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镇卫生院工作繁杂、日常事务多,很多工作预想不到,也难以量化,加班加点更是常事。在日常的工作中,石亚超总是忘我工作,面对一个又一个患者,不变的是那份耐心和执着。每天交接班时,他总是先把需要注意的事情和其他同事交代好,不管是带班值守还是接收急诊病人,他总是随叫随到,从无半点怨言。“这是我的电话,来看病不明白了就找我。”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对工作的热爱,还有那份“医者仁心”。
2019年4月担任镇卫生院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始终践行“协助好领导、服务好职工”的工作理念,积极履行职责:不断完善镇卫生院运行管理制度,特别是在资金管理上,切实行使监督职能,审核控制好各项开支,做好资金预算和合理应用,严格控制和防止资金占用,提高了镇卫生院的资金利用效率,推进了镇卫生院的可持续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惠民政策,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全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99%以上;发放儿童营养餐、完成辖区城乡低保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工作;同时预防接种、慢性病管理、重点人群保健等项目均完成了上级要求。

冲锋在前,无私奉献。“疫情就是命令”。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以后,作为一名党员医生,石亚超同志不计个人安危,也顾不得与家人一起共度鼠年春节,始终战斗在防控第一线。从大年三十开始,他就一直值守在方城县广阳镇疫情防控指挥中心一线。2022年11月,全国的新冠疫情突然大面积爆发,方城县也迎来了疫情三年来最严峻的考验。此时石亚超同志已任中共方城县柳河镇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临危不惧、身先士卒,带领全镇医护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按时完成上级安排的多轮次全员核酸检测和居家隔离人员核酸采样及送检任务。2022年11月中下旬,该县确定多例阳性感染者后,县疫情指挥部迅速成立四个方舱隔离点,石亚超同志接到县卫健委通知,负责其中一个隔离点具体事务,他没有片刻犹豫,第一时间赶赴方舱隔离点一线,迅速成立隔离点临时党支部,在隔离点基础设施不健全的条件下,带领隔离点全体工作人员,想尽一切办法,克服重重困难,顺利接收阳性感染患者入舱。石亚超同志在方舱隔离点工作期间被感染新冠病毒,他同普通群众一样进入“方舱”隔离,隔离期间又主动申请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在这里他化身老师辅导、化身好友贴心,还要不时的作为临时社区管理员帮助化解纠纷。痊愈后,他重披战袍,继续与病毒展开较量。
勤修医德,医患和谐。石亚超始终认为医德与医术同等重要,他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标准,凭党性和医德做好工作,凭职业良心和道德操守行使职责,尽一切可能维护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荣誉。他把每一位病人看作亲人,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从不以医谋私,时刻保持廉洁自律,作为镇卫生院的领导干部,他不但以身作则坚持为病人提供价廉、质优、高效的医疗服务,而且时常提醒周围的人自觉提高廉洁行医的意识,坚决抵制红包回扣等不正之风。多年来他一直这样信守真情,不论寒暑风雨,他总是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麻烦,尽心治疗,精心护理,备受患者信赖。
他就是这样一名普通的基层医务工作者,长期以来一直恪守着“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人生格言,用爱书写着生命大医精诚,用奉献丈量着生命光芒。(文·图/柴林林)